
【阿丸電子報#6】疼痛看醫生時,你應該要問醫生的「4個問題」
2024 Oct 01 每週電子報
內容目錄
做一人公司的好處是,你想到什麼計畫就可以隨時執行。壞處是,當你把事情想得太複雜時,就很難執行...
我的小計畫:「不用教練!」計畫
主要是想針對的對象,是對我有一些認識,曾經想找我上一對一教練課,但考慮金額、時間跟地點都無法成行的朋友們。 我想用這個方法,把肌力訓練的種子散播給更多人,如果你有興趣,歡迎直接加我的line報名。 計畫內容 1.提供1次線上諮詢,讓我了解你基本需求及訓練想法。 2.提供「1次」完整的一對一訓練(註:可以約線上課,或是約林口、士林上實體課) 3.你會獲得一套為期1個月「專屬於你」的訓練課表,包含動作影片示範。 4.你也可以在這1個月隨時line我,我都可以幫你做修正動作。 計畫費用 一個月會是590元(原價是2000元)。也是感謝一開始訂閱我的電子報的大家。名額只有15位,有興趣請私訊我的line id:afish1019。我的小分享:疼痛看醫生時,你應該要問醫生的「4個問題」
本週FB我分享一篇長輩疼痛影片(連結),我很常遇到會員有疼痛去看醫生,但當我問她醫生的評估跟建議時,很多人都是「一片腦袋空白」。 我認爲,要真正消除一個會員身上的疼痛,其實是需要醫師及肌力訓練教練共同配合。 醫生評估可能疼痛的病因、以及日常生活應該要注意的動作細節,而教練則是要訓練需要加強的肌肉,教會學員用正確的動作方式生活。 只是目前台灣很少診所或是健身房會做這件事,又或者,費用太高很多人無法負擔。 所以,還是要靠你自己「主動」去請教醫生問題。以下4個問題,都會是我在訓練一位有疼痛狀況的會員時,需要知道的資訊,歡迎複製起來:1.目前的疼痛是什麼原因引起?有可能的病因?
這個問題應該會由「醫師」回答,醫生應該會根據他的診斷,給你一個「可能」的成因或是病名。例如:xx肌腱炎、髕骨外翻、椎間盤突出...。 我通常會建議先從「物理治療科」先看,「骨科」為後。當然,你也可以選擇中醫。2.日常生活時,那些「方向」的動作注意不要做?
撇除意外或跌倒,疼痛大都是因為我們無意識用「不正確」的姿勢,使用肌肉跟關節。像是長時間駝背打電腦、上下樓梯都膝蓋往內夾,彎腰椎搬重物...。 你可以更詳細去問醫生到底日常生活上你應該要小心哪些動作,不要讓關節「重複」錯誤的動作。以及你訓練時,應該小心哪些關節動作。3.那些肌肉比較緊張?那些肌肉是無力?
通常都不會是「一條肌肉」出問題,醫生應該會給你很多肌肉名稱,如果記不起來,就請醫生寫下來給你。緊張的肌肉 平常過度使用,肌肉長度是「縮短」的,常常是引發疼痛的「元兇」,但平常不會感覺這些肌肉疼痛。例如:肱二頭肌(你最常用來提菜、抱小孩、搬重物的肌肉) 無力的肌肉 平常很少用,肌肉長度是「被拉長」的,容易感覺酸痛,常常被「誤認」是疼痛元兇。例如:上斜方肌(你常常肩頸痠痛的位置)
- 在這裡要簡單解釋一下「太緊張」跟「無力」的肌肉差別
4.目前有做肌力訓練,哪些「方向」的動作可以做,哪些「方向」的動作先不要做?
除非是真的疼痛太嚴重,醫生強烈建議暫停所有運動,不然你的身體都可以透過合適的訓練課表,恢復無痛生活。而我也期待會員是找「有在做肌力訓練」的醫生,因為至少醫生會知道你在說什麼動作。 你可以用以上4點去問醫生,若你找的醫師無法回覆你,又或者他給你的答案你感覺「怪怪的」,請勇敢相信自己的直覺,再找下一位醫生就好。 當然,同理也可以應用在找教練方面。只是問題就會稍微修改,也許下週再跟大家分享。我的小心情:老是覺得時間不夠
這兩個月我的「私人課」沒有很多,但我還是一直覺得「時間不夠」。追根究底,大概可以整理出幾個原因:1.太多直覺式的行動
我太容易想到一個點子,就想要「馬上」執行。但常常忘記我前面還有ABC計畫還在做。也或許是「焦慮」使然,讓我太想要「趕快」做出成品。但我卻很少花時間去「規劃」或「整理」我的想法。2.流程不順
或許當自媒體對我來說是新嘗試,並不是我熟悉的工作型態,所以我必須要用很大的注意力,才能「稍微」有進度的產出。我還在努力調整自己的工作流程,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。 以上,幸好目前電子報都能正常產出。 如果你覺得實用,也歡迎邀請你朋友訂閱我的電子報喔(連結)(還是需要更多人集氣拉啊啊)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