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肌力訓練】左右力量差很大?你必須知道的3個真相、2個改善方法
2021 Sep 05 40歲後的肌力訓練
這些「不對稱」的現象,到底只是無關緊要的小習慣,還是會讓你受傷的未爆彈?
我想帶大家從教練的角度,了解三個最常見的「身體對稱」迷思,以及你如何透過訓練,改善這個問題。
▋真相一:身體不對稱,才是正常?破解「完美對稱」的迷思
先說結論:追求絕對的、鏡像般的身體對稱,既不實際,也沒必要。
人體的內臟(心臟、肝臟)本來就不是對稱分佈的,加上多數人都有慣用手、慣用腳,所以天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左右差異。
那什麼時候「不對稱」會變成一個問題呢?
當這種差異是後天「不良習慣」造成的,而且大到會改變你的關節位置、破壞身體平衡時,就會變成「問題」。
它可能來自你每天不經意的動作:
•上班族日常:習慣性轉向某一邊拿東西、看螢幕。
•沙發馬鈴薯:總愛癱在沙發的同一個角落滑手機。
•個人小習慣:翹二郎腿、背單邊包包。
•專項運動:像打網球、高爾夫這種高度單側的運動。
只能說,身體本來就是不對稱,追求完美的對稱性其實是沒有必要的。
但我們也要留意,如果長時間維持在某個姿勢,很容易加重這種不對稱的問題。
▋ 真相二:力量差多少才算「有問題」?10-15%法則可信嗎?
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:左右兩邊的力量差異如果超過10-15%,受傷風險就會大增。
聽起來很合理,但科學證據真的支持這個說法嗎?
答案是:這個「10-15%法則」,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可靠。
許多研究發現,這個數字缺乏穩固的科學根據,更像是一種經驗法則。
事實上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、運動項目都不同,一個跑者可以接受不對稱的程度,對舉重選手來說,可能就是個大問題。
我的個人經驗:
我自己從小是打網球跟羽毛球,所以,當我37歲,開始練習舉重之後,我就明顯感受到上面說的問題。我在打這些球類運動,其實都是單側用力較多,所以很明顯,我身體往某一個方向的旋轉角度比較大,比較順,而另一側就顯得很卡。
打球時,這個問題並不會顯現出來,平常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。
直到我換了運動項目,開始練習舉重後,就發現問題大了。尤其在抓舉這個動作,每次只要往上一甩,左手總是比右手先掉下來....。
▋ 真相三:左右不對稱,就會造成疼痛或酸痛嗎?
可能答案也沒那麼簡單。
不對稱跟受傷的關係,並不是簡單的「因果關係」。
過去我一直疑惑一個問題,那些身體看起來歪斜的人,拇指外翻、膝蓋內扣、骨盆前傾、肩膀歪斜....
我都覺得他應該這裡痛那裡痛才對,但對方常常說:「還好耶~我沒啥感覺~這很嚴重嗎?」
而那些我看起來,身體端正的像名模的,卻常常告訴我:「最進肩膀好緊、腰好酸,膝蓋怪怪的...」
最新的研究指出,「重點可能不是你的左、右兩邊力量『差了多少』,而是這個差距『穩不穩定』。」
一個穩定的左右差異,就算差了5公斤,身體也能習慣並找到應對方式。
舉個例子:
就像一台車的方向盤,固定偏左邊1度。雖然有點歪,但因為它一直都是偏1度,所以你很快就能習慣,可以維持預測它的動向,開車依然很安全。
而另一台車的方向盤,時而偏左、時而偏右。今天可能偏左2度,明天又突然偏右3度。這種不穩定、無法預測的狀況,遠比前面那種「穩定的小偏差」更危險。
身體或許可以適應一個「穩定」的歪斜,但如果你的不對稱程度時好時壞、非常不穩定,那才真正反映出神經肌肉控制出了問題,受傷的風險也更高。
雖然不一定會直接導致受傷,但顯著的不對稱,確實會影響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的動作,讓你跑得更耗能、跳得更低、衝得更慢。
▋2個訓練方法:單側訓練、弱邊優先
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——單側的肌力訓練
在做槓鈴深蹲、臥推這種雙邊訓練時,你比較強的那一側,總會不自覺地「幫忙」出更多力氣,去幫比較弱的那一邊。
結果就是: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。
而單側的肌力訓練(例如分腿蹲、單臂划船)能打破這個循環。
它強迫你的每一隻手、每一條腿「獨立作業」,沒辦法再找幫手,弱點無所遁形,只能乖乖被訓練到。
有趣的是,單側訓練,還有一個「交叉教育效應(Cross-Education Effect)」。
什麼是交叉教育效應?當你只訓練一邊的肢體時,另一邊沒在動的肢體,力量也會跟著提升!
這個效果,主要來自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適應。
簡單來說,你的大腦在訓練一側時,也順便「活化」了另一側的神經通路,等於是買一送一的概念。
這個在運動康復上特別有用。
比如你一隻腳受傷打石膏,不能動,但只要持續訓練健康的那隻腳,也能減緩受傷腳的肌肉萎縮和力量流失!
(注意,只是讓患部的力量流失的比較慢而已。拆開的那天,你還是會看到兩邊肌肉差很大。)
在實務上,要怎麼把這些單側訓練,變成你可以操作的課表?又不會佔掉你太多時間?
1. 弱側優先原則
做單邊動作時,可以從「比較弱」的那一邊先開始。
用盡全力完成預定的次數後,比較強的那一邊,就只做跟弱側「一樣多」的次數,就算你明明可以做更多下也一樣。
這樣才能讓弱側有機會追上來。
另一種方式,就是讓比較弱的那一側,多做一組。
2. 放在熱身做完,或是當作補強訓練
我理解,大家都不是很愛做這類的動作,要花兩倍時間,而且也拿不重。
所以,我會把單側訓練,放在熱身裡;或是在完成主要訓練後,當作補強訓練動作,
做個2~3組,注意動作控制就好。你的課表裡,可以選1~2單側動作,例如:
•蹲/弓箭步:保加利亞分腿蹲、弓箭步、登階
•髖關節為主:單腳羅馬尼亞硬舉
•推/拉:單邊啞鈴臥推、單邊啞鈴划船
•負重行走:單邊農夫走路(手提箱行走)
然後,我都會跟會員洗腦:「你最討厭的,就是你最需要的~」
大家就會認命地做完.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