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丸玩運動
0
  • 登入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阿丸玩運動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40歲後的核心訓練 (4)
    • 訓練教學
    • 核心知識與方法 (3)
  • 40歲後的肌力訓練 (33)
    • 銀髮族 (1)
    • 中壯年族群 (16)
    • 孕婦及產後媽媽
  • 教學經驗&學習心得 (11)
    • 教學經驗分享 (2)
    • 學習心得 (5)
    • 會員故事 (1)
  • 推薦好書&好物 (21)
    • 產品&書籍推薦 (3)
    • 教練推薦 (2)
    • 健身房推薦 (1)
  • 自媒體經營 (9)
    • 1000天的自媒體之路
    • 國內外自媒體學習 (1)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【肌力訓練】左右力量差很大?你必須知道的3個真相、2個改善方法

【肌力訓練】左右力量差很大?你必須知道的3個真相、2個改善方法

2021 Sep 05 40歲後的肌力訓練
內容目錄
  1. ▋真相一:身體不對稱,才是正常?破解「完美對稱」的迷思
  2. ▋ 真相二:力量差多少才算「有問題」?10-15%法則可信嗎?
  3. ▋ 真相三:左右不對稱,就會造成疼痛或酸痛嗎?
  4. ▋2個訓練方法:單側訓練、弱邊優先
    1. 1. 弱側優先原則
    2. 2. 放在熱身做完,或是當作補強訓練
  5. ▋ 參考文獻 (References)

這些「不對稱」的現象,到底只是無關緊要的小習慣,還是會讓你受傷的未爆彈?

 

我想帶大家從教練的角度,了解三個最常見的「身體對稱」迷思,以及你如何透過訓練,改善這個問題。

▋真相一:身體不對稱,才是正常?破解「完美對稱」的迷思

先說結論:追求絕對的、鏡像般的身體對稱,既不實際,也沒必要。

人體的內臟(心臟、肝臟)本來就不是對稱分佈的,加上多數人都有慣用手、慣用腳,所以天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左右差異。

那什麼時候「不對稱」會變成一個問題呢?

當這種差異是後天「不良習慣」造成的,而且大到會改變你的關節位置、破壞身體平衡時,就會變成「問題」。

它可能來自你每天不經意的動作:

•上班族日常:習慣性轉向某一邊拿東西、看螢幕。

•沙發馬鈴薯:總愛癱在沙發的同一個角落滑手機。

•個人小習慣:翹二郎腿、背單邊包包。

•專項運動:像打網球、高爾夫這種高度單側的運動。

只能說,身體本來就是不對稱,追求完美的對稱性其實是沒有必要的。

但我們也要留意,如果長時間維持在某個姿勢,很容易加重這種不對稱的問題。


▋ 真相二:力量差多少才算「有問題」?10-15%法則可信嗎?

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:左右兩邊的力量差異如果超過10-15%,受傷風險就會大增。

聽起來很合理,但科學證據真的支持這個說法嗎?

答案是:這個「10-15%法則」,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可靠。

許多研究發現,這個數字缺乏穩固的科學根據,更像是一種經驗法則。

事實上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、運動項目都不同,一個跑者可以接受不對稱的程度,對舉重選手來說,可能就是個大問題。

我的個人經驗:
我自己從小是打網球跟羽毛球,所以,當我37歲,開始練習舉重之後,我就明顯感受到上面說的問題。

我在打這些球類運動,其實都是單側用力較多,所以很明顯,我身體往某一個方向的旋轉角度比較大,比較順,而另一側就顯得很卡。

 

打球時,這個問題並不會顯現出來,平常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。

直到我換了運動項目,開始練習舉重後,就發現問題大了。尤其在抓舉這個動作,每次只要往上一甩,左手總是比右手先掉下來....。

▋ 真相三:左右不對稱,就會造成疼痛或酸痛嗎?

可能答案也沒那麼簡單。

不對稱跟受傷的關係,並不是簡單的「因果關係」。

過去我一直疑惑一個問題,那些身體看起來歪斜的人,拇指外翻、膝蓋內扣、骨盆前傾、肩膀歪斜....

我都覺得他應該這裡痛那裡痛才對,但對方常常說:「還好耶~我沒啥感覺~這很嚴重嗎?」

而那些我看起來,身體端正的像名模的,卻常常告訴我:「最進肩膀好緊、腰好酸,膝蓋怪怪的...」

最新的研究指出,「重點可能不是你的左、右兩邊力量『差了多少』,而是這個差距『穩不穩定』。」

一個穩定的左右差異,就算差了5公斤,身體也能習慣並找到應對方式。

舉個例子:

就像一台車的方向盤,固定偏左邊1度。雖然有點歪,但因為它一直都是偏1度,所以你很快就能習慣,可以維持預測它的動向,開車依然很安全。

而另一台車的方向盤,時而偏左、時而偏右。今天可能偏左2度,明天又突然偏右3度。這種不穩定、無法預測的狀況,遠比前面那種「穩定的小偏差」更危險。

身體或許可以適應一個「穩定」的歪斜,但如果你的不對稱程度時好時壞、非常不穩定,那才真正反映出神經肌肉控制出了問題,受傷的風險也更高。

雖然不一定會直接導致受傷,但顯著的不對稱,確實會影響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的動作,讓你跑得更耗能、跳得更低、衝得更慢。

▋2個訓練方法:單側訓練、弱邊優先

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——單側的肌力訓練

在做槓鈴深蹲、臥推這種雙邊訓練時,你比較強的那一側,總會不自覺地「幫忙」出更多力氣,去幫比較弱的那一邊。

結果就是: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。

而單側的肌力訓練(例如分腿蹲、單臂划船)能打破這個循環。

它強迫你的每一隻手、每一條腿「獨立作業」,沒辦法再找幫手,弱點無所遁形,只能乖乖被訓練到。

有趣的是,單側訓練,還有一個「交叉教育效應(Cross-Education Effect)」。

什麼是交叉教育效應?當你只訓練一邊的肢體時,另一邊沒在動的肢體,力量也會跟著提升!

這個效果,主要來自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適應。

簡單來說,你的大腦在訓練一側時,也順便「活化」了另一側的神經通路,等於是買一送一的概念。

這個在運動康復上特別有用。

比如你一隻腳受傷打石膏,不能動,但只要持續訓練健康的那隻腳,也能減緩受傷腳的肌肉萎縮和力量流失!

(注意,只是讓患部的力量流失的比較慢而已。拆開的那天,你還是會看到兩邊肌肉差很大。)

在實務上,要怎麼把這些單側訓練,變成你可以操作的課表?又不會佔掉你太多時間?

1. 弱側優先原則

做單邊動作時,可以從「比較弱」的那一邊先開始。

用盡全力完成預定的次數後,比較強的那一邊,就只做跟弱側「一樣多」的次數,就算你明明可以做更多下也一樣。

這樣才能讓弱側有機會追上來。

另一種方式,就是讓比較弱的那一側,多做一組。

2. 放在熱身做完,或是當作補強訓練


我理解,大家都不是很愛做這類的動作,要花兩倍時間,而且也拿不重。

所以,我會把單側訓練,放在熱身裡;或是在完成主要訓練後,當作補強訓練動作,

做個2~3組,注意動作控制就好。你的課表裡,可以選1~2單側動作,例如:

•蹲/弓箭步:保加利亞分腿蹲、弓箭步、登階

•髖關節為主:單腳羅馬尼亞硬舉

•推/拉:單邊啞鈴臥推、單邊啞鈴划船

•負重行走:單邊農夫走路(手提箱行走)

然後,我都會跟會員洗腦:「你最討厭的,就是你最需要的~」

大家就會認命地做完....


▋ 參考文獻 (References)

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0則留言

    相關文章

    肩膀疼痛,難道得了五十肩?80%都是姿勢不良造成的!

    • 2020 Aug 06

    下背痛就代表核心無力?核心與下背痛的五大迷思

     —事實上,下背痛的成因相當複雜,光靠核心訓練並非萬靈丹。

    • 2025 Sep 02

    40歲後,不去健身房,也能變強壯的方法!-徒手健身!肌群訓練解剖全書

    —這是一本教你,不進健身房、不買器材,也能變強壯的徒手健身書

    • 2025 May 13

    一個運動教練的懷孕週記:懷孕第7週,喘死....

    • 2020 Nov 30

    扁平屁股怎麼練?新手練臀的兩大重點

    • 2021 Jun 09

    女生練伏地挺身的3個問題,你應該要知道的小秘密

    • 2023 Sep 07

    關於丸子教練

    • 關於我
    • 線上課程

    課程資訊

    • 退費政策
    • 使用條款
    • 隱私權保護政策

    聯絡我們

    • Email: afish1019@wcoach.org
    • 公司名稱: 阿丸玩運動有限公司
    • 統編: 60756259
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COPYRIGHT© 阿丸玩運動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