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丸玩運動
0
  • 登入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YOUTUBE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阿丸玩運動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YOUTUBE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40歲後的核心訓練 (2)
    • 訓練教學
    • 核心知識與方法 (2)
  • 40歲後的肌力訓練 (33)
    • 銀髮族 (1)
    • 中壯年族群 (15)
    • 孕婦及產後媽媽
  • 教學經驗&學習心得 (9)
    • 教學經驗分享 (2)
    • 學習心得 (4)
    • 會員故事
  • 丸子的真心推薦 (19)
    • 產品&書籍推薦 (2)
    • 教練推薦 (2)
    • 健身房推薦
  • 自媒體經營與學習 (9)
    • 1000天的自媒體之路
    • 國內外自媒體學習 (1)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你吸得越多,身體反而越缺氧?2個實用練習,改善呼吸問題

你吸得越多,身體反而越缺氧?2個實用練習,改善呼吸問題

2025 Jun 27 中壯年族群
內容目錄
  1. ▋你每天都在呼吸,但可能呼錯了
  2. ▋身體需要的不是氧,居然是二氧化碳?
  3. ▋呼吸過量有什麼影響?
  4. ▋BOLT 測驗,讓你知道自己是否「過度呼吸」
    1. 測驗方法
    2. 評分區間
    3. 測驗重點
  5. ▋怎麼改善呼吸?2個小方法,改善我的感冒問題
    1. 安靜或走路時,盡量用鼻子呼吸
    2. 555閉氣練習
  6. ▋從呼吸開始,用最簡單的方式改善健康
  7. ▋參考文獻

我曾經遇過「過度呼吸」的學生,講不到半句話,可能就得吸兩三口氣,明明吸了很多空氣,但好像身體就是用不到…


我後來才明白,身體需要的不是「氧氣」,可能是「二氧化碳」!

▋你每天都在呼吸,但可能呼錯了

根據研究,一般人在安靜狀態下,每分鐘約需4-6公升的空氣,血氧飽和度就能達到95%-99%。再多的氧氣,對血氧濃度也不會有明顯提升。

 

但我們常常因壓力、情緒、習慣用嘴巴呼吸等原因,讓你呼吸量,遠遠超過所需,反而進入了「慢性過度呼吸」的狀態。

 

▋身體需要的不是氧,居然是二氧化碳?

 

你可能會想:「不是身體有氧氣就好嗎?二氧化碳不是應該被排出去?」

我跟你一樣驚訝,但仔細理解原因後,才知道為什麼。

 

這裡就要介紹一個關鍵概念:波爾效應(Bohr Effect)

 

簡單說明這個機制:

當身體中有足夠的二氧化碳時,血紅素會釋放氧氣給細胞使用。
但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太低,血紅素就會「死抓著氧氣不放」,導致你的身體,無法使用這些氧氣。

 

舉個例子:

把紅血球想成是「載著氧氣的快遞司機」,它載著氧氣,要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使用。

 

然而,要讓紅血球司機,把氧氣放下車給各器官的細胞使用,他必須要先偵測到「細胞缺氧」的訊號。他偵測二氧化碳濃度太高,他就會把車上的氧氣釋放出來,給細胞跟器官使用。這個過程,叫做「波爾效應」。

 

但如果沒有感應到二氧化碳,紅血球司機就會載著氧氣,在你的血管內到處繞來繞去。

 

最後就變成:

  • 你血液裡雖然充滿氧氣(飽和度看起來很高)

  • 但細胞跟器官卻收不到 → 肌肉效率下降、容易疲勞

 

這點我很有同感,因為我常常遇到長輩,明明血氧量起來就是正常值,但他就老是感到頭暈、換不過氣,又或是覺得每天都很疲倦。

我想,他們真正的問題,不是有沒有吸到夠多的氧氣,而是紅血球有沒有把氧氣「交給」細胞用。

 

這也導致他們出現下面2個問題:呼吸過量跟口呼吸

 

▋呼吸過量有什麼影響?

 

很多人會問:「空氣又不會讓人變胖,吸多一點有什麼關係?」,「吸不到氣就改用嘴巴吸,應該也沒差吧?」

 

事實上,過度呼吸以及口呼吸可能會:

  • 二氧化碳排出過多,身體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度下降

  • 氧氣無法釋放給身體細胞使用

  • 降低血流量與大腦供氧

  • 讓人頭暈、注意力不集中

  • 增加肌肉疲勞、運動表現下降

  • 加劇鼻塞、口乾

  • 齒列不正

  • 打鼾

 

你看到這邊,應該會覺得驚訝,只是一個呼吸而已,居然可以影響這麼多事情。

 

我也跟你一樣,直到我重新認識呼吸,我才知道我過去,都太小看他的影響。現在,我的每一個私人課,我都都會花3~5分鐘,去調整會員的呼吸模式。

當我這樣做之後,我發現原本那些很難調整的問題,都在很短的時間,自動解決了!

像是,以前會員會告訴我,做某些動作會肩頸僵硬、核心不穩定、容易喘…這些以前我都不知道怎麼處理,就算一直調整動作,也好像改善有限。

 

但自從我把呼吸訓練,加到課表中(重點是不用很長的時間)。許多人都告訴我,他覺得動作變得更流暢,也更穩定。以前覺得緊繃的地方,也幾乎都消失不見了。

 

▋BOLT 測驗,讓你知道自己是否「過度呼吸」


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測驗,來評估自己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度,叫做「BOLT測驗」(Body Oxygen Level Test)

 

測驗方法

  • 躺在地上,或是坐著,放慢呼吸1~3分鐘。

  • 用鼻子吸氣 → 鼻子吐氣 → 鼻子吐完空氣後,捏住鼻子閉氣並計時

  • 當你感覺第一個想呼吸的念頭(想吞口水、腹部緊張、肩膀動…各種)→ 停止閉氣

  • 記下秒數,並恢復呼吸

評分區間

  • <10秒:過度呼吸嚴重,對CO₂過度敏感

  • 10–20秒:一般人狀況,仍可改善

  • 20–30秒:呼吸效率佳,運動者目標

  • >30秒:優秀,表示身體氧氣釋放良好

 

測驗重點

這個目的,不是比閉氣多久,而是找出你「何時感覺想吸氣」。

只要有「想呼吸的感覺」,就要停止計時。

 

所以,當你恢復呼吸,應該是可以很正常的吸氣跟吐氣,而不是想要大吸一口氣的感覺。

 

我第一次做這個測驗時,想說以我運動能力,應該可以撐很久。結果:5秒….,我真覺得超級挫折。

 

後來我看了一些書,才知道,就算是頂尖的運動員,也有可能測驗很爛。這跟你的運動能力無關。

但如果你改善呼吸的問題,絕對可以大幅提升你的運動表現。

 

▋怎麼改善呼吸?2個小方法,改善我的感冒問題

我現在每天只要想到,都會練習一下這兩個方法,也是我從各種呼吸的書籍中,整理出最簡單好用的方法。

 

安靜或走路時,盡量用鼻子呼吸

  • 重點是:慢、輕、長。呼吸是很安靜的,拉長時間,放慢速度。

  • 剛開始可能會想用嘴巴呼吸,很正常。但當你練習的越多次,你會發現,用嘴巴呼吸的頻率會慢慢下降。

 

555閉氣練習

  • 吸氣5秒→吐氣5秒→閉氣5秒,重複這個循環。

  • 如果覺得太長,可以縮短時間,變成333或是444。再慢慢延長時間。

  • 每次練習3~5次就可以,就恢復成正常呼吸。

  • 可以在你走路,或是安靜坐著的時候練習,想到就練 。

 

其實這個時間,可以自己決定,重點是,你要在吐完氣後,稍微憋氣,讓你的身體適應「有二氧化碳」的感覺。

 

我以前常常早上起床就流鼻涕、鼻塞,而且早上起床,常常嘴巴很乾。

從去年開始,我想到就會練習這些呼吸運動,到現在大概1年左右,我幾乎只看1~2次醫生(以前大概是2~3個月就喉嚨痛…)。早上流鼻涕跟嘴巴乾的狀況,出現的頻率也大幅減少。

 

▋從呼吸開始,用最簡單的方式改善健康

你不需要特別的設備,也不需要花大錢,只要你理解呼吸的觀念與方式,透過鼻呼吸、閉氣練習。2個小小的方法,就能改善睡眠、體能甚至生活品質。


也歡迎你分享你練習過後的感覺,我很想知道這樣的方法,對你到底有沒有用喔~

最後,我推薦幾本跟呼吸有關的書,希望也對你有幫助。

  • 健身者x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 (延伸閱讀:3D呼吸可以練核心?深層核心訓練,沒時間也能自己訓練!)
  • 90%的不舒服呼吸就能解決 (延伸閱讀:2024年身心健康類5大好書,第5本我每天練...)
  • 呼吸,啟動筋膜自愈的開關

 

▋參考文獻

Malte, H., & Lykkeboe, G. (2018). The Bohr/Haldane effect: A model-based uncovering of the full extent of its impact on O₂ delivery to and CO₂ removal from tissues.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, 125(3), 916–922.

女子的海。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─原來閉氣有這麼多好處

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0則留言

    相關文章

    |這樣就瘦了!管好你的賀爾蒙系列EP.5|還原Restore,餵飽你的瘦身荷爾蒙

    • 2020 Mar 24

    【阿丸電子報#1】嗨,我是丸子,2024年第一封電子報

    • 2024 Oct 01

    想要有腹肌,就要常常練核心?其實你只要做好這2件事!

    • 2025 Feb 06

    自媒體小白之路:74週,第612天,我到底賺多少錢?

    過去一年半,我從自由教練,成為經營「自己」的教練。 這個歷程很有意思,我覺得有很多收穫,所以就寫了這篇文章。

    • 2025 Jun 06

    40歲後,如何陪伴父母?讓彼此不再互相傷害!書籍推薦: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

    長壽,不只讓我們可以活得更久,也為我們帶來「照顧問題」。許多50~65歲的中年人,要照顧70~100歲的父母。 父母不見得身體上有什麼大毛病。然而,他們的心理狀態跟依附問題,可能深深影響你的生活,你的情緒。

    • 2025 Apr 04

    預防慢性疼痛,你可以這樣做!

    • 2020 May 18

    關於丸子教練

    • 關於我
    • 線上課程

    課程資訊

    • 退費政策
    • 使用條款
    • 隱私權保護政策

    聯絡我們

    • Email: afish1019@wcoach.org
    • 公司名稱: 阿丸玩運動有限公司
    • 統編: 60756259
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COPYRIGHT© 阿丸玩運動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