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產後核心無力怎麼練?可以做&不要做的運動指南 part 1
2019 Dec 18 產後媽媽肌力訓練
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,女生在生產後,身體都經歷了劇烈變化。其中,腹直肌分離(Diastasis Recti, DR)也是許多媽媽產後遇到的問題。
這篇文章整理了 ACOG、APTA、NHS 等國際權威的產後建議,幫助你從產後1天到6個月,找到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。
這是第一篇,整理關於產後第1天到第一個月,可以做&不建議做的運動。
▋自然產 vs 剖腹產,不同生產方式,恢復速度也不同
如果你想要運動,判斷的原則是:
先從低強度活動開始,像是走路、伸展…。觀察自己有沒有出血、疼痛等狀況,只要有異狀就是暫停。
▍自然產的恢復速度
恢復較快,有些媽媽在產後幾天就能做簡單的散步、伸展、骨盆底肌等運動。但衝擊性或是負重較大的運動,像是跑步、跳躍、大重量訓練等,建議等到產後6週,再慢慢恢復。
▍剖腹產的恢復速度
剖腹產因為經歷手術,恢復時間需要更長。
腦補一個小知識,剖腹產的手術,要切開7層組織。你可以想見,要讓7層被切開的組織,恢復到跟開刀前一樣,是非常困難的事。
第1個月,只建議簡單的日常走動與呼吸練習,不要提重物,也不能壓迫腹部傷口。即便到了6週後,外表看起來,傷口已經癒合,但可能裡層都還在癒合中,所以運動時還是要特別小心。
我認識的一位教練,他是剖腹產,他說,即便是生完6個月後,還是不太敢做棒式這類的核心訓練。因為他可以感覺到,裡面的傷口還沒完全好…。
我的故事:第一胎跟第二胎,恢復速度也不一樣
我大約30歲左右生第一胎,記得早上6點多生完,幾乎就是可以立馬下床走路。雖然還是需要「捧著」自己鬆掉的肚皮,但當時恢復的速度非常快。
然而,36歲生的第二胎,就沒那麼好運。生完當下,不要說下床,連要轉頭、舉手這樣小的動作,肚子都痛到撕裂傷。我住到第三天,才「稍微」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。
第二胎因為有經驗,比較沒有產後憂鬱的問題,但身體很明顯恢復超慢,中間還一度傷口發炎去看醫生。。後續還是有骨盆底肌無力、一用力就想上廁所的問題。一直到1~2年後,持續的訓練,這些問題才慢慢消失…
如果你讓我再從頭來過,可能我在懷孕期間,除了基本的肌力訓練,也會嘗試去做皮拉提斯。因為我發現,我的深層核心肌肉,沒有想像中來得有力…。
▋產後腹直肌分離,到底怎麼救?真相其實是…
▍什麼是腹直肌分離?
你可能要認識兩個組織:腹直肌&白線。如圖片所示。
根據美國物理治療協會(APTA)說法:「腹直肌分離,是指腹直肌中間的白線被撐開,導致左右兩側的腹直肌,出現分離的情況。」
你可以想像肚子的白線像一條拉鍊,如果生完後拉鍊(白線)沒關好,中間就會變成一條凹進去的溝,這種情況,就叫腹直肌分離。
對了,腹直肌分離的問題,不一定只出現在產後婦女,男性也有可能發生。就像圖片這位健美選手,最後是靠手術解決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darecchiosurgery.com/en/results-gallery/diastasis-recti
▍我有沒有腹直肌分離?
這裡教你一個簡單的檢測方法:
- 平躺在地上,屈膝,雙腳踩地
- 左手手指(用指腹)放在肚臍正上方,指尖朝自己
- 吐氣,輕輕讓頭&肩膀離開地面
- 用左手感覺肚子中線是否有凹陷、寬度是否超過「2指寬」
如果你摸到肚子中線像一道溝、可以塞進2指以上,那就很可能有腹直肌分離。這時候,建議先避開任何會讓肚子出現「錐形凸起」的動作,例如仰臥起坐、平板支撐、直接從床上坐起來等。
肚子為什麼會有「錐形凸起」?
其實就是腹直肌用力時,鼓起的形狀。
通常是你在做某些核心訓練動作,像是捲腹、仰臥起坐或是棒式時,又或是你想要直接從躺著坐起來的動作,肚子的腹直肌用力,就會出現這個形狀。
在剛生產完的媽媽,由於腹直肌分離還未完全復原,如果為了練核心,而做太多腹直肌的訓練或動作,可能會因為腹直肌用力,把白線往外拉,造成腹直肌分離的問題更慢恢復。
▍腹直肌分離需要治療嗎?
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(NHS)與多項研究統計:
超過 60%的產婦,在生產後6週內,會出現腹直肌分離現象。
但只要分離距離不超過2指寬,大多數人會在產後6~8週內自然改善,無需特別治療。
大多數腹直肌分離都不需要動刀。只有少數情況,例如分離超過3指以上、肚子像帳篷一樣凸起、還合併嚴重腰痛或日常動作受限,才可能會考慮手術。
而這種情況,大概只有不到5%的媽媽會遇到。
所以,我想多數人是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。即使你什麼都不做,多數腹直肌分離的問題,都會在6~8周內慢慢恢復。
不要看到網路上許多嚇人的照片,就把自己給嚇死了…
▋產後一個月內,可以做什麼運動?
其實還是有很多運動,可以幫助產後媽媽恢復體態跟核心。以下是我請教老師後,推薦給大家的運動:
▍可以做的運動
深層核心的呼吸練習:這種呼吸法,不但能訓練深層核心,還能幫助收小腹。
溫和的伸展活動:產後伸展不是拉越開越好,應該以「輕柔、舒服、有延展感但不痛」為原則。
活動度訓練:骨盆前後傾、胸椎旋轉等能幫助放鬆肌肉。
低強度的有氧運動:散步、走路
▍應該避免的動作
衝擊類型的運動:跑步、跳繩
強度太高的核心訓練:捲腹、棒式、側棒式…
提重物
會讓腹部過度用力,出現「錐形凸起」的姿勢與起身方式。
這週我會邀請皮拉皮斯老師,白白教練,教大家幾個產後一個月內可以做的運動,應該會做一個系列出來,請大家期待一下。(白白教練IG)
▋產後運動,應該注意的3件事
▍1.運動強度的拿捏
如果你在運動後,發現陰道出現鮮紅色出血,很有可能是運動強度太高、或是時機太早。你可以減量,改用更輕鬆的方式慢慢開始。
雖然大多數醫師會建議在產後4~8週之後再開始運動,但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(ACOG)的建議,只要妳覺得身體準備好了,就可以從溫和運動開始。
因為每個媽媽的恢復期都是獨一無二的,沒有一個「標準答案」。
▍2.先調整姿勢跟呼吸
懷孕期間身體為了容納寶寶,姿勢跟動作會自然改變。
但生完後,很多媽媽還是會維持「懷孕模式」,像是骨盆前傾、駝背、肋骨上抬……這些如果沒改回來,反而會讓你在運動時用錯力氣。
所以,與其很快地進入高強度或高頻率的訓練,我認為,先練習找回好的體態,以及呼吸方式,會讓你後續的訓練更有效率。
▍3.給身體一點時間
我完全理解所有媽媽產後的心情,看見自己的身材跟體能,在一瞬間「打掉重練」的感覺。可能要親身經歷過,才會知道。
我自己在第一胎的時候,就是犯了上面所有的問題。
一生完就想要馬上恢復訓練、看自己的肚子不爽就一直練核心…。又同時要搞定自己的小孩…結果就是產後憂鬱。
甚至,在懷第二胎前,還想說不要重蹈覆徹,在懷孕期間還是很「認真」的訓練自己。
結果也沒比較好。
第二胎的兒子不知道為什麼「躺歪」,導致我的身體重心整個偏移,某一側的腰跟臀部都痠痛到,坐也不是,站也不是。
如果重頭來過(希望是不要),我會立一個牌子給自己:「嘿!放輕鬆!一切都會恢復的!」
下一篇,我會分享產後3~6個月的媽媽,可以做跟不能做的運動。
▋參考文獻
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. (n.d.). Diastasis Rectus Abdominis. APTA Pelvic Health. Retrieved July 22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aptapelvichealth.org/info/diastasis-rectus-abdominis
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. (n.d.). Exercise after pregnancy. ACOG. Retrieved July 22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acog.org/womens-health/faqs/exercise-after-pregnancy
National Health Service (NHS). (n.d.). Your post-pregnancy body. NHS. Retrieved July 22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nhs.uk/baby/support-and-services/your-post-pregnancy-body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