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21天,幫你脫離情緒性飲食,不再靠意志力硬撐!
2025 Sep 19 產品&書籍推薦
▋這本書,適合誰讀
試過多種減肥方法,但都失敗的人
沒辦法控制自己的嘴巴,總是在某些時刻就想吃的人
知道自己不餓,但就是想買小點心犒賞自己的人
每次吃完就有罪惡感,覺得自己很廢的人
這本書是我會一看再看,每次看都有新發現的書。
而我也透過這本書,重新檢視我自己與食物的關係,它也幫助我遇到會員的飲食問題時,可以用不同視角,去看他們遇到的難題。
而不單單只是叫他們少吃多動而已。
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些情況:明明不餓,卻嘴饞想吃。工作壓力一大,手就伸向零食。看電視時,不知不覺一整包餅乾吃光…。
如果你想調整飲食習慣,但又不想一直控制自己不吃,這本書很適合你。
作者是神經科學家賈德森.布魯爾(Judson Brewer),長年研究習慣與上癮,也協助過很多人處理情緒性飲食。
他不是要你吃得很克難,而是教你重新建立「你和食物」的關係,學會開心吃、沒有罪惡感。
(購書連結)
▋有時候你吃的不是食物,是情緒
許多人的吃,很多時候,是在處理情緒。壓力來了,想吃;無聊的下午,想吃;焦慮時,更想吃。
這是因為,你的大腦把「食物」和「情緒舒緩」連在一起,久了就變成習慣。
而我們是如何養成,想要透過食物慰藉心靈的習慣?
作者提出,習慣其實是3個步驟所形成的:觸發點-行為-結果與獎勵。
舉例來說:很多人會在下午三點,要吃下午茶,覺得吃完才會開心,做完剩下的工作。
在這個例子中:觸發點是下午三點,行為是吃下午茶,獎勵是安撫疲累的情緒跟身體。
作者說,你必須先發覺這些「習慣」,找出這些習慣迴圈,把它標記出來。你才能知道,該如何去打破這個迴圈,建立新的獎勵方式。(購書連結)
▋不是靠意志力,而是靠覺察
「靠意志力控制飲食,會容易讓你進入破戒效應。」
很多開始做飲食控制,就是叫自己:「不准吃、不准買、不准去鹽酥雞攤…」,結果通常是爆掉。
作者用21天改變習慣的概念,每一天都有一個練習跟資訊,讓你更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經歷什麼事。
但其實,不是21天就能解決你的情緒飲食,而是作者用21種練習,讓你一步步從察覺習慣迴圈、打破錯誤的習慣迴圈、找出其他的獎勵行為,慢慢脫離自責愧疚的飲食焦慮。
以下是我覺得蠻有趣的練習:
1.練習把當下的狀態「標記」出來
你爆吃的時候,感受到什麼?焦慮、生氣、挫折、開心還是無聊?你每標記一個感受,就是幫助你自己找出這些習慣的「觸發點」。
但作者有提到,不需要特別去「追原因」。
一但你開始練習標記這些觸發點,可能會想要挖掘更多問題:為什麼我抗拒不了零食?為什麼我總是要在晚上爆吃?
因為,觸發點不過是啟動了「習慣」這台車的引擎,但不是推進這台車前進的力量。
想要改變習慣,你只需要知道觸發點是什麼就好。剩下的,就是找出改變的路徑,讓你走出情緒飲食的迷霧。(購書連結)
2.感受吃的過程,建立新的資料庫
其實就是專注在吃的當下,也有人說正念飲食。慢慢嚼,認真品嚐食物的質地跟味道。
但如果你真的沒辦法慢慢吃,其實就是「專注在」食物上就好。
有些你本來喜愛的東西,當你真的去感受,你會發現,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吃,吃完身體也不舒服。
這個體驗會回饋給大腦,讓大腦重新評估,並建立新的資料庫,下次當你開始想吃時,就可以拿出上次的資料庫,回想上次不舒服的經驗,慢慢減低你對食物的渴望。
3.渴望工具,我最有感的改變
在這本書裡,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「渴望工具」。分成2個部分:吃完後的渴望&想像吃過後的渴望。
▍第一部分:吃完後的渴望感
你可以已經買了這樣東西,你已經準備要吃了。沒問題,你可以吃,但吃的時候,跟吃完後,問自己2個問題:
問題1:我這麼做,得到了什麼?
想法:當下腦中浮現了什麼?
情緒:現在是焦慮、無聊、疲倦,還是開心?
生理感覺:肚子真的餓嗎?還是只是嘴饞?
問題2:我有多滿足?
當下問一次
五分鐘後再問一次
十五分鐘後再問一次
這個練習的目的,不是批評自己,而是學會去真實感受。當你專注在身體和情緒的變化,就會發現:
你對某些食物的「期待值」,會慢慢降低。
「過食」造成的身體不舒服感,會幫助你降低對這類食物的慾望。
你開始更容易被少量食物滿足,不需要靠「過食」才能得到滿足感。
▍第二部分:想像吃過後的渴望感
第一部分練習過後,你可以進一步,改成用想像的方式。當你開始對某個食物渴望,就想像自己正在吃這樣東西,不要保留。
當你模擬完後,問自己:
問題1:我吃了多少東西?很多,剛好,還是很少?
問題2:檢查身體有什麼感覺?
問題3:我吃完的情緒是什麼?
問題4:我有哪些想法跑出來?
模擬完會出現兩種狀況:
一、你覺得渴望全失,覺得自己真的不需要了。
二、你覺得你還是很想吃,沒關係,那表示你對這個食物累積的感受資料庫不夠多。
你就去買來吃,但記得,吃的時候,用渴望工具的第一部分,好好把這個體驗,累積到自己的資料庫中。
▍我的地瓜球實驗
前天下課後,我突然很想吃地瓜球。不知道為什麼,就是突然很想吃地瓜球。
如果是以前,我的第一個反應會是:「不行!地瓜球炸的、油的,吃了對身體不好。」
然後我會用盡各種方式,去「阻止」我自己一直想地瓜球。偶爾有用,但大多數是毫無用處。
但這次,我用了「渴望工具」。
先停下來感覺目前的狀態:
我現在的想法:下課後很累,好想用吃東西來放鬆。
我現在的情緒:疲倦,但同時有點想獎勵自己。
我的生理感覺:其實肚子不太餓,但很想要有一點甜甜的東西吃。
最後,我還是去買了一份。
吃的時候,我刻意放慢速度,好好感受每一顆地瓜球的氣味、口感和咬勁。
我發現:
地瓜球比想像中還要大顆,咬的嘴巴有點酸。
地瓜球還是好吃的。
配了豆漿和包子,吃完後肚子變很緊。
我把今天的體驗,收進我的大腦資料庫中。
隔天,我又想起了地瓜球,又再去買了一包。但這次,我只買一杯豆漿。
然而,吃的感受卻變得很不舒服。
「啊~今天地瓜球好硬,嘴巴好痛~」、「嘴巴真的好酸….」
沒開玩笑,吃完這一包,我的對地瓜球的記憶變成是:「會割我嘴巴的食物。」
我試著把這個體驗,牢牢記在我的資料庫中。我想我明天,應該不會再去買第三包了….
慢慢地,我會發現,自己對食物的渴望強度會下降。到最後,可能連一點點都不需要了。
▋那個節食又暴食的國中生
我在國高中時期,也曾經為了減重,經歷過度節食又過度暴食的過程。所以讀到這本書,我完全可以理解那個情境。
那時候的我完全是缺乏知識,單純用「減少熱量」的概念去減重。
所以我會出現那種,一整天只吃一個蘋果,或是只喝一碗綠豆湯,但是到了晚上,我就開始想:「我明天去學校,一定要吃到三明治跟冰淇淋跟麵包….」
那時候我的國中有福利社,所以,當我餓了1~2天後,第三天就會衝去福利社,買了超多三明治跟冰淇淋吃。
但是吃完之後,又會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,覺得自己真的是沒意志力的人。
當時,我身材不是很胖,但因為周遭的女生,看起來都比我苗條,我就覺得自己不夠瘦,才開始這種瘋狂的飲食控制。
我最瘦的體重,大概是47公斤,然而,我現在回想,那時候我月經有一整年沒來、臉上出現奇怪的白斑…。
這個過程,其實經歷蠻長的時間。慶幸的是,我從這個過程,也慢慢學習跟身體健康有關的資訊。
而真正讓我突破「情緒飲食」的時間點,應該是我開始當教練後,遇到那些跟我一樣,為飲食跟體重苦惱的會員。
我開始用不同的角度,去思考要怎麼幫助他們,這個找尋資訊的過程,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,曾經犯過的錯誤。
就像我現在在看這本書,寫下這些文字時,我也不斷修正自己的飲食習慣。
我覺這本書,你也可以當成一本心理書,你會從中,獲得許多可以幫助自己,脫離情緒飲食的方法。
我最喜歡書裡的一句話:「凡你抗拒的,就會持續;凡你感受的,就會治癒。」
希望你看完後,能用疼惜的心,去對待自己的身體。(購書連結)
直白說,我留言其實是為了抽這本書 😅
不過也讓我好好思考,為什麼明明不餓,我還是會想吃。現在不管用什麼方法,都無法像以前一樣控制飲食,我在想,是不是大腦出問題了?我自己歸納原因,主要是身體老化了,還有缺乏強烈、具體的目標。我覺得我可能需要這本書來協助我呦!! 朵拉
來分享運動後的變化,開心吃碳水(以前都不太敢吃) 會選擇食物 蛋白質優先
想吃零食甜點時,找朋友家人一起分享 能享受食物負擔也不會很大
不餓,但想吃→空閒追劇時(還好這時間沒有很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