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丸玩運動
0
  • 登入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YOUTUBE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阿丸玩運動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YOUTUBE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40歲後的核心訓練 (2)
    • 訓練教學
    • 核心知識與方法 (2)
  • 40歲後的肌力訓練 (33)
    • 銀髮族 (1)
    • 中壯年族群 (15)
    • 孕婦及產後媽媽
  • 教學經驗&學習心得 (9)
    • 教學經驗分享 (2)
    • 學習心得 (4)
    • 會員故事
  • 丸子的真心推薦 (19)
    • 產品&書籍推薦 (2)
    • 教練推薦 (2)
    • 健身房推薦
  • 自媒體經營與學習 (9)
    • 1000天的自媒體之路
    • 國內外自媒體學習 (1)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練起來很累,但其實沒用?40歲後,最該避開的「疲勞訓練」

練起來很累,但其實沒用?40歲後,最該避開的「疲勞訓練」

2025 Apr 25 中壯年族群
內容目錄
  1. 你正在做疲勞訓練!累,不等於有效
    1. 流汗只是水分蒸發,脂肪80%是靠「呼吸」燃燒的。
    2. 累,不代表高強度訓練,你只是在做「疲勞訓練」
  2. 你正在做疲勞訓練!過度運動,刻意節食
  3. 你正在做疲勞訓練!訓練沒有計畫
  4. 總結:什麼才是有效訓練?
  5. 我的故事

「每天跟著YouTube跳30分鐘,隔天全身痠痛。這樣應該可以練到肌肉吧?但三個月過去了,體重沒變,身形也沒什麼變化……我到底做錯了什麼?」

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困惑?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運動,但為什麼練這麼久,一直看不到想要的身材跟線條?

 

因為多數人在做的,都是低強度、無法累積、沒有明確目的的「低效率運動」。

 

你正在做疲勞訓練!累,不等於有效

 

大家以為:流汗 → 有燃脂;痠痛 → 有練到。實際上,這只是運動後的感覺,並不等於訓練有成效。

 

流汗只是水分蒸發,脂肪80%是靠「呼吸」燃燒的。

 

當你的脂肪在身體被分解後,會被分解成:

二氧化碳(CO₂) – 透過呼吸排出,80%以上的脂肪都從這邊代謝掉。

水(H₂O) – 作為代謝水分排出,這些水會從呼氣、尿液、汗(但極少從這裡),糞便代謝出去。

能量(ATP) – 供身體活動使用

 

你的脂肪不會因為大量流汗,就蒸發掉。如果可以,那我會選擇,每天去蒸氣室,待一個小時。

 

累,不代表高強度訓練,你只是在做「疲勞訓練」

 

很多人會做一些「看起來很累」,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的訓練。

 

像是:

30秒波比跳+10秒休息+30秒高抬腿+10秒休息+30秒伏地挺身+10秒休息….

 

我保證你一定會累。

 

但實際上,你的動作早就沒有品質可言,你也無法專注在訓練的肌肉上。

 

如果從肌力訓練的角度,我會說,這是一種「低強度」的疲勞感訓練。只是為了體驗「疲勞感」而已。

 

在訓練上,我們知道,「壓力」會刺激肌肉跟骨骼,長得更強壯。而可以增加「壓力」的方式,就是拿重量。

舉個例子:拿5公斤,做20下深蹲 v.s. 拿50公斤,做3下深蹲。

上面兩種,不同的重量跟次數,對肌肉產生的刺激是不同的。

5公斤做20下,你會發展肌肉的「耐力」。50公斤3v下,會發展肌肉的「最大力量」。

你問我哪一種比較能長肌肉,我會跟你說,兩種都可以。
但隨著你的訓練經驗增加,重量勢必要往上提升。

如果你是完全小白,可能一開始拿5公斤訓練,就會感覺到肌肉變得不一樣。但當你訓練經驗提高,身體一定會適應原本的重量。
這時候,如果你還想要繼續前進,慢慢增加重量,是讓你可以持續升級的方式。

 

你現在叫我做50下深蹲,我也會覺得很累,隔天鐵定鐵腿。
但這個疲累,不會對我的肌肉增加,有太多實質上的幫助。

所以我不會沒事做50下深蹲,因為也不需要。

很累,不等於高強度。

 

 

你正在做疲勞訓練!過度運動,刻意節食

積極休息,是越練越強壯的關鍵。訓練&積極休息,這兩件事是同樣重要。

 

但我們多數時候,只專注訓練,很少會注意要「積極休息」。導致有些人會出現「過度訓練」的狀況。(但沙發族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)

 

所謂的積極休息,指的是在訓練後:

 

  • 1.吃有營養的食物:大量蔬菜,水果適量。多吃從土裡長出來,腳越少越好(魚>雞>牛豬羊)。

  • 2.早睡:我的早睡是10點前就躺平。

  • 3.伸展:訓練後做一些簡易的伸展動作,或是用泡棉滾筒按摩。

  • 4.維持輕度的活動:多走動,讓身體更快代謝修復。

  • 5.多喝水,1公斤體重要喝30~40c.c.的水。

  • 6.按摩:如果錢夠,去找運動按摩師也可以。

 

在這裡,你一定要看這兩張圖片,你會更理解身體是如何透過訓練+休息,變得更強壯。



 

實際案例:過度運動+過分節食,搞砸你的努力

「向下適應」這件事,我最常在「積極想要減肥」的會員身上遇到。

他們會認為,好不容易努力運動,就要控制自己的「口腹之慾」,什麼都不吃。熱量消耗+飲食控制,應該就會很快瘦下來。

 

事實上,這可能只在第一次執行時有效。

 

但後面,當你的身體意識到,你可能會「餓死」你自己時,他唯一會做的是,就是「關閉」一些器官的運作。

 

那些器官最沒用,就先叫他們回家吃自己。像是「生殖器官」、「肌肉」…

 

關閉越多器官,你的身體代謝跟消耗熱量就越慢,這就是為啥你如此努力,最後還是胖回來。

 

你正在做疲勞訓練!訓練沒有計畫

 

這個比較容易出現在,「自己練」的會員身上。

 

如果你只是一個新手小白,我會認爲你在初期的3~6個月,就是培養好運動習慣就好。因為不管什麼計劃課表,對你都是有效的。

 

就算沒計畫,只是去隨意運動,你也是可以感覺到進步。

 

但只要運動超過半年,如果你希望看見身體上的進步,不管是增肌,還是減脂,還是力量提升,你就會需要有訓練課表,幫助你持續進步。

 

很多時候,我看見許多人,非常努力的去健身房,日復一日的運動。

 

但你問他們,他在練什麼時,他會拿著5公斤的啞鈴,跟你說:「我昨天學了這個新動作,好像可以瘦大腿…」

 

「那你最重可以拿到多少呢?」、「耶!我不知道耶?我沒有算,就隨便看到什麼就拿....」

 

你可以根據你的目標,有一個簡單的計劃,但仍舊可以保持彈性。

 

我拿自己當例子,之前在增肌的過程時,訓練計畫就是以「肌肥大」的課表去跑,

 

首先我要知道:

1.我有多少時間跟頻率可以訓練

2.我需要累積多少訓練量

3.我要選擇哪些動作

4.我要用什麼訓練法

 

這些都會決定你的課表長什麼樣子。

 

但你也要保持一點彈性,並不是每一天都會如你所願,所以當如果不能按照計劃執行,我就要有B計畫跟C計畫。

 

我當初就是沒有B跟C計畫,所以增肌失敗….。
(延伸閱讀:運動不需要自律!ABC模式,再忙都能維持運動!)

 

總結:什麼才是有效訓練?

1.累,不等於有效。做真正的高強度訓練,才能讓你持續進步。

2.「積極休息」跟訓練同樣重要。

3.有計劃的訓練,但保持彈性。

 

我的故事

我記得我在大學的時候,一週有5天都在運動。

 

因為我是有氧舞蹈專長,每週會有4個小時的有氧訓練。其他還有各種術科,像是游泳、羽球,網球,壘球….。

 

加上我自己也還有參加熱舞社(對我參加過熱舞社…)。每週的活動量是大得驚人。

 

我那時候超瘦,大概52~53公斤。但我一直不明白,為什麼我的身體還是「不扎實」。手臂舉起來,還是有蝴蝶在哪裡擺來擺去。

 

直到我接觸肌力訓練後,才知道我那些在學校的運動,對我的身體來說,其實都是在消耗肌肉。

我才開始意識到,「重量」、「訓練強度」的重要性。


直到我現在快40歲了,我才「真正」的感受到,肌力訓練帶給我的好處:

  • 不太需要控制飲食,不需要刻意不吃。

  • 不太在意體重,我知道他可能會上上下下,但那不影響我的身形,更不影響我的心情。

  • 即便小孩生病、工作一大堆,還是有體力可以完成這些事。

  • 很少感冒,很少受傷。

  • 每天都感覺充滿希望。

  • 偶爾會低潮,但很快就會調適回來。

 

即便我的訓練時間沒有以前多,偶爾還會偷懶,但我自認現在的身體跟狀態,是比20歲的我還要好。

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年齡,生活型態的訓練方式,會讓你做的少,卻得到更好的成效。

如果你對於這樣的訓練有興趣,我6/28有一場「高效肌力工作坊」,是小班教學,我會根據你的狀況,給你適合的訓練建議。

希望幫助40歲後的你,練得更少,效果更好。

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0則留言

    相關文章

    【健身基本觀念】小腹好大怎麼怎麼瘦?瘦小腹的3大基本觀念

    • 2021 Jul 06

    一個運動教練的懷孕週記:懷孕第8週,決定生吧!

    • 2020 Dec 03

    【阿丸電子報#1】嗨,我是丸子,2024年第一封電子報

    • 2024 Oct 01

    我的教練之路:從0收入,用自媒體,站穩腳步的故事

    我曾經5次,要放棄當教練這條路,也曾經真的放棄教練這條路。

    • 2025 Jun 02

    失智症長輩體適能教學,就算失智,還是能運動!

    • 2020 Feb 09

    40歲後,如何陪伴父母?讓彼此不再互相傷害!書籍推薦: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

    長壽,不只讓我們可以活得更久,也為我們帶來「照顧問題」。許多50~65歲的中年人,要照顧70~100歲的父母。 父母不見得身體上有什麼大毛病。然而,他們的心理狀態跟依附問題,可能深深影響你的生活,你的情緒。

    • 2025 Apr 04

    關於丸子教練

    • 關於我
    • 線上課程

    課程資訊

    • 退費政策
    • 使用條款
    • 隱私權保護政策

    聯絡我們

    • Email: afish1019@wcoach.org
    • 公司名稱: 阿丸玩運動有限公司
    • 統編: 60756259
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COPYRIGHT© 阿丸玩運動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