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丸玩運動
0
  • 登入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阿丸玩運動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40歲後的核心訓練 (3)
    • 訓練教學
    • 核心知識與方法 (3)
  • 40歲後的肌力訓練 (33)
    • 銀髮族 (1)
    • 中壯年族群 (16)
    • 孕婦及產後媽媽
  • 教學經驗&學習心得 (11)
    • 教學經驗分享 (2)
    • 學習心得 (5)
    • 會員故事 (1)
  • 推薦好書&好物 (21)
    • 產品&書籍推薦 (3)
    • 教練推薦 (2)
    • 健身房推薦 (1)
  • 自媒體經營 (9)
    • 1000天的自媒體之路
    • 國內外自媒體學習 (1)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40歲後,你需要「最大肌力」的五個理由-競技運動科學之演變及展望專題演講,何立安老師

—我們不能改變環境,但可以讓自己變強

40歲後,你需要「最大肌力」的五個理由-競技運動科學之演變及展望專題演講,何立安老師

2025 Aug 13 學習心得
內容目錄
  1. 你不需要變成運動選手,但你需要「最大肌力」
  2. 練「最大肌力」有什麼好處?5大關鍵一次看懂
    1. ▋進步空間大
    2. ▋讓運動與日常都更輕鬆
    3. ▋不怕回到原點
    4. ▋降低受傷風險
    5. ▋有效降低死亡率
  3. 不只是練肌肉,而是讓身體結構更強壯
  4. 怎麼開始練?一週練2次就夠了
  5. 我們不能改變環境,但可以讓自己變強
  6. 我的想法:練最大肌力前,需要一些前置作業

你不需要變成運動選手,但你需要「最大肌力」

 

很多人一聽到「最大肌力」,就會想:「這是舉重選手在練的吧?」、「我平常又不需要拿重,為什麼樣練這個?」

 

何立安老師在演講中強調,「最大肌力」不是為了比賽,而是所有體能進步的基礎。

 

以耐力運動為例,一位馬拉松選手或登山者,他的表現好不好,關鍵不只有有氧能力,還包括這些:

  • 肌肉是否足夠強壯,能支撐長時間重複性動作

  • 組織耐受度夠不夠,避免關節和軟組織過早損耗

  • 動作經濟性,你的動作效率好不好。

 

而這些,都跟最大肌力有關。

 

最大肌力提高後,你原本需要出100%的力量做的事,現在只要用50%。

 

任務沒變簡單,但你感覺變輕鬆,原因很簡單:你變強了。

 

這點我是認同的,記得我還沒開始往「最大肌力」訓練前,拿個20~30公斤的槓鈴,就覺得這應該是我的極限了。

 

但在6~7年前,參加何老師的訓練營,3個月後,我硬舉的重量,就直接提升到50~60公斤。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背肌,那時候的我,第一次感受到,新手肌力提升後的成就感。

 

練「最大肌力」有什麼好處?5大關鍵一次看懂

 

何立安老師蠻強調「最大肌力」的重要性。

我想,一部分的原因,是大部分的人,並不是那麼理解:「我幹麻沒事拿那麼重?拿2~3公斤練練,有流汗有酸就好,不行嗎?」

 

以下5個,是他認為是練「最大肌力」的理由:

 

▋進步空間大

最大肌力可以慢慢練、一直練,長期持續進步。

 

雖然你訓練年資越久,進步的幅度會放慢,但長期而言,他還是一個投報率極高的訓練。

 

我自己的感受是,一但你提升了自己的最大肌力,是很難退回原點。即便我現在,做最大肌力的訓練,沒有以前多。但我的力量,不曾感受到退步。

 

 

▋讓運動與日常都更輕鬆

把50公斤東西搬上樓,可能是你原本極限。但當你可以拿到100公斤後,50公斤就是piece of cake,變得輕而易舉。

當然,沒人要你一開始練,就瘋狂拿重。

 

對於害怕重量的女性,我通常會鼓勵他們一次增加「一點點」就好,又或是減少次數,讓大家比較能成功,心理負擔不會這麼大。

 

▋不怕回到原點

曾經練過的肌力與動作,會以肌肉記憶的方式存在體內。即使暫停多年,回復的速度也會更快。

間單的說,你的肌肉會「記得」你練過這些重量,即便你中間暫停,當你再重新訓練時,也可以很快就進步到高峰狀態。

 

還是會比完全的新手,更快獲得進步。

▋降低受傷風險

無論是跑步、打球,肌肉能保護關節不被拉扯過度,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。

 

▋有效降低死亡率

多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,握力、腿部肌力、最大肌力測試的成績,與未來10–20年內的全因死亡率、跌倒風險與代謝性疾病風險顯著相關。

你的肌力提高,也能健康的活久一點。

 

不只是練肌肉,而是讓身體結構更強壯

 

肌力訓練最重要的,不是改變外表,而是強化身體內部組織,包括:

  • 增加骨密度,防骨質疏鬆。

  • 提高韌帶與筋膜耐受度,預防跌倒與意外受傷的機率。

  • 增加微血管與粒線體密度,提升代謝與抗老化。

 

這些功能,不是只有選手才需要,每一個年過40歲的人,都該認真看待。

 

怎麼開始練?一週練2次就夠了

何立安老師建議,從每週1~2次的訓練頻率開始,針對下列這幾個方向做訓練:

  • 下肢推:如深蹲

  • 下肢拉:如硬舉

  • 上肢推:如伏地挺身

  • 上肢拉:如划船

  • 行走類負重:如農夫走路、行李箱行走

 

會選擇這些動作,是因為他們符合「有負重潛力的人體自然動作」,都適合40歲以上的入門者使用。

 

白話一點說,就是這些動作,比較能「持續的加重量」,比較容易提高你的「最大肌力」。

 

我們不能改變環境,但可以讓自己變強

 

無論你是跑者、健行者、媽媽、上班族——只要你需要「身體」,你就需要最大肌力。

不是為了比賽,而是為了讓生活與老化變得更有品質。

 

「你不能讓任務變簡單,但你可以讓自己變強。」何立安老師說。

 


我的想法:練最大肌力前,需要一些前置作業

 

我自己是蠻認同「提升最大肌力」這件事情的,對我來說,很多地方是有共鳴的。

但我也知道,大部分的人,可能會有一個誤解,以為只要進到健身房,就得開始拿很重的重量訓練。

 

以至於,有些會員會害怕見到教練,因為我的確聽過,有些人因為:「教練一直叫我拿很重,但我就不想…」的狀況而逃避訓練,尤其是女性居多。

這對我來說,是很可惜的事。

 

身為第一線的教練,我要做的,其實是降低大家的焦慮感,提升大眾對肌力訓練的成就感跟興趣。

 

所以,我自己在實務教學上,會用比較「慢速」的方式,一步步引導會員。當他覺得自己有能力也願意挑戰自己的最大肌力時,我才會開課表給他。

目前我自己的團體課,就是用這樣的方式,無聲無息地,讓一群地方媽媽,提升他們的肌力。

 

我認同最大肌力對身體的重要性,但我也會根據會員的狀況跟能力,來決定什麼時間點,該進行這樣的訓練。

 

我蠻喜歡何立安老師,他本人也是很親切,最近瘦下來,跟我一開始認識的樣子差很多。等YT破萬的時候,看看有沒有機會邀請他來分享~

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0則留言

    相關文章

    自媒體新手怎麼開始?6個讓你持續產出的心法與技巧

    做自媒體,要當成做肌力訓練一樣,不能期待做一次,就有好成果。 但這些產出,都會在日後,給你超級大的回報。

    • 2025 Jul 11

    【好書推薦】40歲後,如何改善腰痛?從正確呼吸開始!-呼吸啟動:筋膜治癒的開關

    —呼吸,常常是最被低估的訓練。

    • 2025 Jul 31

    假胯寬怎麼改善?3大原因,4個日常改善動作!這篇告訴你答案!

    你真的有「假胯寬」嗎? 很多女生會說:「我有假胯寬,屁股兩側看起來很寬、肉好多。」 但你可能要先確定:「你真的是『假胯寬』嗎?」並不是你覺得自己骨盆很寬,就是假胯寬。 一般人說的「假胯寬」,其實只是一種「錯誤肌肉張力+錯誤骨骼排列+脂肪堆積」所形成的體態。

    • 2025 Jun 19

    骨盆底肌無力怎麼訓練?2個動作,喚回你的骨盆底肌 ft.白白教練

    • 2024 Nov 23

    【肌力訓練】左右力量差很大?你必須知道的3個真相、2個改善方法

    你是否也覺得自己左右兩邊的力氣不一樣?做深蹲的時候身體總是歪一邊?或是常常感覺身體好像歪一邊?背包包某一側總是容易滑下來?

    • 2021 Sep 05

    關於丸子教練

    • 關於我
    • 線上課程

    課程資訊

    • 退費政策
    • 使用條款
    • 隱私權保護政策

    聯絡我們

    • Email: afish1019@wcoach.org
    • 公司名稱: 阿丸玩運動有限公司
    • 統編: 60756259
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COPYRIGHT© 阿丸玩運動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