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背痛就代表核心無力?核心與下背痛的五大迷思
2025 Sep 02 核心知識與方法
▋迷思一:只要做核心訓練,就能治好下背痛?
事實上,下背痛的成因相當複雜,光靠核心訓練並非萬靈丹。
大家可能以為,只要下背痛,就是缺少核心訓練,立刻開始猛做棒式、捲腹等核心訓練,認為強化腹肌、背肌,就能「治癒」腰痛。
然而,沒有明確證據支持,核心無力就是腰痛主因。
意思是,我們並不知道,是你核心無力,才造成腰痛;還是先出現腰痛,才影響核心肌肉變得無力。
認為下背痛,單靠核心訓練就能改善腰痛的想法,很可能會讓你失望。
舉例來說,一位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,如果因長期姿勢僵硬、缺乏活動導致下背痛,光做棒式可能無濟於事,還可能因方法不當,造成腰部更加不適。
我自己遇到有腰痛或是各種疼痛的會員時,第一件事,會先問他有沒有去看醫生。以及醫生給他的判斷是什麼。
因為有許多疼痛,並不是教練帶你訓練可以解決的。如果不去理解完整的狀況,就貿然訓練,很可能會有嚴重後果。
核心訓練可以作為改善腰痛的一部分,但不是唯一解方。適度的活動量(如每天散步)、調整姿勢習慣以及心理壓力,都會是改善腰痛的其中一環。
▋迷思二:只要把姿勢「糾正」好,疼痛就自然消失?
我們常聽人說「姿勢不良會腰痠背痛」,不少人因此努力抬頭挺胸、坐得筆直,以為姿態完美就不會疼痛。
然而,疼痛與姿勢的關係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直接。
有些人駝背含胸,卻不見得腰痛,反之,一整天挺得像根竹竿,也未必保證不痠痛。
專家指出,長時間維持同一固定姿勢(無論多麼「正確」),都可能導致肌肉緊繃和不適,適度變換姿勢、經常活動才是重點。
「最好的姿勢,就是下一個姿勢」
不管你做的再端正,如果一整天都不起來走動,下班時仍可能覺得腰酸背痛。相反地,有些人坐姿歪七扭八,但時常起來活動筋骨,反而比較不容易累積疼痛。
我自己有輕微的脊椎側彎。以前不是那麼理解這些肌肉時,我也覺得是我坐姿或是姿勢不夠「端正」,才會造成歪斜。
我會強迫自己要坐直,站挺。但其實,這會造成另一個問題:我的身體會卡住。能做的動作會變得越來越少。
後來慢慢理解這些概念,就不再執著要保持「好姿勢」,現在只要是坐著打電腦,大概每2~3分鐘就會扭一扭身體,半小時就會起來走一走。
簡單的說,疼痛成因涉及肌肉強度、關節活動度、壓力心理等多種因素,與其逼自己坐得像雕像,不如養成動態的生活習慣,更有助於預防痠痛。
▋迷思三:「只要練核心」,就能預防所有運動傷害?
認為只練核心,就百毒不侵,是一種誇大。
運動傷害的產生,往往是多重因素造成的,包括動作技巧不良、過度訓練、肌力失衡、柔軟度貨活動度不足,甚至是意外等等。
舉例,一位籃球員即使核心再強,如果落地時姿勢不對,膝蓋還是可能受傷;跑者核心訓練得再勤,如果鞋子不適合或訓練量安排不當,一樣可能發生足底筋膜炎。
核心肌群當然要練,但並非越強越好,過度訓練,反而可能造成肌肉疲勞或力量不平衡,增加受傷風險。
正確的觀念是全面均衡的訓練:在強化核心的同時,也別忽略上下肢肌力、關節活動度和協調平衡能力的培養。例如,預防跑步膝傷需要強化臀部和大腿肌群,預防肩傷需要訓練肩胛穩定肌群,這些都不是只練腹肌就能涵蓋的。
我自己在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技能時,核心訓練只會是整個課表的一小部分。其他像是:關節的活動度、上下肢肌力、心肺體能的訓練、動作技術的學習,都會是訓練的一環。
▋迷思四:脊椎只能中立,彎曲就容易受傷?
訓練時,我們常常強調「保持脊椎中立」,許多人因此對脊椎前彎後仰產生恐懼,彷彿腰一彎就會出事。實際上,脊椎本來就是為了活動而存在的結構,脊椎適度的彎曲、伸展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想像一下,如果真的從不彎腰,那我們要怎麼綁鞋帶、撿東西?正常情況下,脊椎彎曲並不危險;造成傷害的,往往是超出身體負荷的動作,或不當的施力方式。
的確,在高度的負重下,彎曲脊椎可能增加椎間盤的剪力,容易造成受傷的風險。但不代表你連彎腰撿地上的一千塊,都要保持脊椎中立。
我們的脊椎有生理彎曲度,也具備一定的彈性和活動範圍。研究發現,在日常動作或適當的運動中進行脊椎屈曲,並未顯示會特別提高背部受傷或疼痛的風險。
一項2020年的系統性回顧研究,指出彎腰提重物時,有無保持完全中立脊椎,對於日後是否出現下背痛並沒有明顯關聯。
簡單來說,偶爾圓背彎腰,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;長時間維持一成不變的僵硬姿勢,反而可能對脊椎不利。
我自己的會員中,有的人會因為曾經受過傷,刻意減少腰椎的活動,或是會盡量保持好姿勢,不敢隨便彎腰。雖然看起來,好像姿勢很良好,但實際是,因為身體不敢動,能做的動作越來越少,只要一不小心,就更容易再次受傷。
▋迷思五:不能做旋轉/側彎的核心訓練?
有些人認為,核心訓練不應該做扭轉或側彎,擔心這樣會傷到脊椎。其實,人體天生就具有旋轉和側屈的能力,我們的肌肉與關節設計,本來就允許這些動作。
八成以上的核心肌群肌肉纖維,走向是斜向或水平的,這意味著,人體解剖結構上就是為了執行旋轉動作而設計的。
前陣子我參加Exos運動員表現的研習時,培訓的第一張PPT就是寫:
「生活就是不停的旋轉。」
這講的不只是你的人生,還包含你做的日常動作,處處充滿旋轉與側彎。
例如:打高爾夫球揮桿時,軀幹大幅旋轉,拿後座的包包時,身體也會扭轉,提重物時,也會出現一邊用力的側彎情況。
如果我們從不訓練這些能力,一旦需要用到時反而更容易受傷。
當然,旋轉與側彎的核心訓練,也是有方法跟步驟。初學者建議,先學習「抵抗旋轉」或是「抵抗側彎」的核心能力開始,再學習做出「旋轉」跟「側彎」動作能力。
「先學會穩定,再學做出動作。」只要按部就班,逐步加強強度,都能幫助你的日常動作、力量輸出更加輕鬆有效率。
▋我的故事
我國中就發現自己有脊椎側彎。那時候開始,就會留意自己的姿勢動作。
以前學校都只有側背包,我就會提醒自己要輪流背。坐椅子的時候,也會只坐1/3,絕不駝背(我應該蠻適合去當兵)。
有趣的是,即便那時候脊椎側彎的幅度,比現在還明顯,但我在國高中時期,沒出現什麼腰痛問題。
現在,我持續了很長時間的訓練,可能大家會以為,我就百痛不侵了,絕對不會有身體酸痛的問題。
沒有喔~
只要我坐太久、電腦打太多、活動量變少,我的右手跟右腳就會告訴我:「誒!該去運動了!越來越多緊囉!」我就會趕快站起來伸展活動...
「保持活動,就是預防疼痛的良藥。」
你可能不需要學什麼高深的生理學或是解剖學,只要多去嘗試一些不同的訓練,讓你的身體學習不同的動作,保持愉快的心情。
或許你會在某一天發現,原本困擾你的問題,慢慢消失不見了。
▋參考資料
Ferreira, P. H., Ferreira, M. L., Maher, C. G., Herbert, R. D., Refshauge, K. M., Latimer, J., & Hodges, P. W. (2007). Changes in recruitment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correlate with disability in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.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, 41(4), 301–306.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19474006/
Roffey, D. M., Wai, E. K., Bishop, P., Kwon, B. K., & Dagenais, S. (2010). Causal assessment of awkward occupational postures and low back pain: Res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. Spine Journal, 10(1), 89–99.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19910263/
Smith, A. J., O’Sullivan, P. B., & Straker, L. M. (2008). Classification of sagittal thoraco-lumbo-pelvic alignment of the adolescent spine in stand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 back pain. Spine, 33(19), 2101–2107. https://doi.org/10.1097/BRS.0b013e31817ec3b0
Searle, A., Spink, M., Ho, A., & Chuter, V. (2015).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 Clinical Rehabilitation, 29(12), 1155–1167. https://www.hsrd.research.va.gov/meetings/sota/pain/Exercise/ExerciseWG_Searle.pdf
Saraceni, N., Kent, P., Ng, L., Campbell, A., Straker, L., O’Sullivan, P., & Smith, A. (2020). To flex or not to flex?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umbar spine flexion during lifting and low back pain?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-analysis. Journal of Orthopaedic & Sports Physical Therapy, 50(3), 121–130.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1775556/
Axler, C. T., & McGill, S. M. (1997). Low back loads over a variety of abdominal exercises: Searching for the safest abdominal challenge. Medicine & Science in Sports & Exercise, 29(6), 804–811.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921920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