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歲後,改善肌筋膜緊繃痠痛的6大方法:超脊筋膜的治痛全書
2025 Oct 07 未分類
▋適合閱讀這本書的三種人
•適合因為疼痛或酸痛影響生活品質的人。
•適合想要了解筋膜訓練的人。
•適合想要更認識自己身體的人。
(購書連結)
▋什麼是肌筋膜?——你身體的隱形保鮮膜
你可以想像——筋膜就像文旦裡那層白白的薄膜。要吃到果肉,一定得先把那層膜撕開。
而在我們的身體裡,每一層肌肉、每一個器官、甚至肌腱,外面都包著一層類似的膜。
筋膜在不同位置,簡單分成三種:
淺層筋膜:在皮膚下方,幫助肌肉滑動。
深層筋膜:像緊身衣一樣固定肌肉群。
內臟筋膜:懸吊並保護器官,防止位移或下垂。
這三層筋膜彼此交錯,形成了我們身體的七條「筋膜線」,就像一張立體網絡,連結全身、支撐結構。
▋肌筋膜的三大特性
1.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之一
筋膜裡有超過2億個感覺受器,比皮膚還多。
它能感受拉伸、震動、壓力與張力,並把這些訊號傳回大腦,協助控制動作。
但常常大家受傷,如果沒有重新去訓練肌筋膜,他的纖維就會「亂長」那附近的本體感覺,就會變得遲鈍,肌肉也會異常緊繃。
舉例:很多人腳踝扭傷後,常常會一扭再扭。並不是肌力不好,而是因為第一次的扭傷後,沒有重新訓練周遭的肌肉跟筋膜,導致他的感覺功能失靈。
當遇到一樣的狀況時,筋膜沒辦法感受周遭狀況,給出反應,就會重複受傷。
2.能儲存與釋放彈性力量
筋膜可以像橡皮筋一樣,吸收並釋放能量。跳起、落地、減速時,筋膜幫忙分攤肌肉的負擔。
3.筋膜改變體態
長期駝背、久坐、壓力過大,會讓前側筋膜縮短、變緊,而後側的筋膜會被拉長、變得無力。
這時就算想「挺胸」,失衡的筋膜張力,也會把你「拉回原姿勢」。
▋維持肌筋膜健康的 CHARMS 六大原則
在《超級筋膜的滾痛學習》這本書中,作者提出了維持筋膜健康的 CHARMS 魅力原則。
這六個字母,代表六個重點方向:
C:Correct posture(正確姿勢)
H:Healthy diet(健康飲食)
A:Addressing old injuries(處理舊傷)
R:Regular sleeping schedule(規律作息)
M:Mindfulness meditation(正念冥想)
S:Staying active(保持活躍)
C:Correct posture 正確姿勢——「最好的姿勢,就是下一個姿勢」
筋膜最怕「一動也不動」。
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,會讓筋膜緊繃、滑動性變差、張力失衡。
我最喜歡的一句話:
「最好的姿勢,就是下一個姿勢。」
每工作30分鐘到1小時,就該起來動一動、伸展一下,這樣能有效減少筋膜緊繃與僵硬。
H:Healthy diet 健康飲食——「你吃什麼,就能看出你的筋膜狀態」
書裡提到一句話:
「你吃什麼,我就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。」
同樣地,你的筋膜狀態,也反映了你的生活方式。
飲食、體重與水分,是維持筋膜健康最關鍵的三件事:
控制體重:減少筋膜過度拉扯與壓力。
攝取足夠水分:維持筋膜潤滑與滑動。
避免高糖食物:降低慢性發炎、促進修復。
我自己在訓練會員時也觀察到,
那些「不愛喝水」的人,訓練後的恢復速度會明顯變慢。
一般人1~2天就能恢復,他們往往要3~5天。
所以,水分、糖分與體重管理,是每個人都能主動掌控的筋膜保養關鍵。
A:Addressing old injuries 處理舊傷——「不痛,不代表沒問題」
很多人以為「不痛就代表痊癒」,
但其實「不痛」只是發炎期結束,並不代表組織已恢復正常。
舉例來說:
皮膚擦傷若沒妥善照顧,可能會留下厚硬的疤,
這些疤痕組織就像「亂長的雜草」,
會讓筋膜變硬、滑動變差,甚至影響感覺傳遞與動作控制。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受傷,看起來外表好了,但過沒多就又再受傷一次。
可能就是裡面的肌筋膜並沒完全修復。
不知道哪一位教練曾告訴我:「當你發炎期結束,就應該開始讓你的受傷的部位,再不引發疼痛的狀態下,去嘗試各種動作練習。」
R:Regular sleeping schedule 規律作息——「你的筋膜在睡覺時修復」
睡眠不足會直接影響筋膜修復速度,並增加身體發炎反應與疼痛敏感度。
研究指出,有睡眠障礙的人,修復速度比一般人慢,
早上起床更容易覺得僵硬或痠痛。
如果你長期睡不好,一定要積極面對,因為睡眠會牽動全身的恢復力與筋膜健康。
M:Mindfulness meditation 正念冥想——「讓大腦放鬆,筋膜才會鬆」
書中提到,「正念覺察(Mindfulness)」是維持筋膜健康的重要心法。
意思是:不要帶著批判去看待自己的狀態。
其實正念練習的重點不是改變筋膜,而是讓大腦降低對疼痛的敏感度,
讓身體能在放鬆的狀態下自我修復。
研究指出,正念冥想能減少自由基氧化壓力,對於緩解慢性疼痛、提升生活品質都有幫助。
作為教練,我也發現,許多人對自己太嚴格,只要動作不完美就焦慮。而焦慮的人,越容易有疼痛問題。
所以,肯定自己,接受當下,或許也是幫助你,遠離筋膜疼痛的方式之一。
S:Staying active 保持活躍——「動,才是最好的保養」
保持活動,就能維持筋膜健康。
建議的你的運動課表,應該包含這些內容:
有氧運動: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與供氧,幫助筋膜代謝、減緩疼痛。
阻力訓練(肌力訓練):改善力量傳導、減少代償。建議每週3~5次中等強度訓練。
伸展訓練:讓肌筋膜恢復「滑順與彈性」
伸展是維持肌筋膜健康最直接、也最容易開始的方式。它能幫助筋膜滑動、恢復彈性,減少卡緊與痠痛。
伸展主要分成兩種形式,各自有不同目的:
|動態伸展(Dynamic Stretching)
建議放在訓練「前」進行。
透過連續、溫和的動作移動+伸展,可以喚醒神經系統、提升關節溫度,讓身體進入「準備好要動」的狀態。我最常在短影片分享的動作,弓箭步伸展,大腿後側的伸展,其實都是動態伸展的一種。
|靜態伸展(Static Stretching)
適合放在訓練「後」或睡前進行,做瑜伽也是一個很好的靜態伸展的選擇。你在動作的緊繃點停留,搭配呼吸放鬆,
能有效延展筋膜、減少訓練後的緊繃與僵硬。
建議每個動作維持 10~30 秒(約 5~10 次呼吸),若是中高齡族群,可延長至 30~60 秒。
(購書連結)
▋把肌筋膜訓練融入你的日常運動
如果你本來就有運動習慣,其實只要稍微調整流程,就能輕鬆把筋膜訓練融入日常中。
① 運動前:滾筒+動態伸展
滾筒按摩、花生球放鬆搭配動態伸展,能促進筋膜水分循環代謝、讓肌筋膜的狀態變好。
② 運動中:可加入一些彈震訓練(Plyometrics)
像是原地的開合跳、跳繩、單腳跳等動作,會讓筋膜慢慢恢復彈性。
但這裡要小小留意,如果跳躍會讓你感到疼痛,還是建議先跳過這個訓練。等你的身體能力提升,再加入這類型的訓練。
③ 運動後:靜態伸展
訓練後進行靜態伸展,
成年人每次10~30秒,中高齡者可延長至30~60秒,幫助深層筋膜打開、恢復筋膜的滑動。
這些都不需要額外抽時間,只要把筋膜概念放進原本訓練流程裡,
就能同時訓練肌肉,也照顧到筋膜健康。(購書連結)
▋結語
為了這篇文章,我拍了一隻影片,想帶大家實際操作三個,我最常用的肌筋膜運動。
這三個動作都非常簡單,
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做10下1組,或睡前再練習一次。
不會立即見效,但是你會驚訝,原來你的身體,有很多卡住或是緊張的地方,是你從未發現的。
當筋膜過緊、太乾或滑動不良時,肌肉就無法正常出力,反而會變得僵硬、失去協調,
於是引發各種痠痛、卡卡、甚至動作不順的感覺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去看醫生、照X光,
醫生說「骨頭沒事」,但身體還是覺得不舒服——問題可能出在「筋膜」這張看不見的網。
如果能更早理解肌筋膜保養的重要性,並透過簡單、規律的練習,把筋膜訓練融入日常,
其實可以預防非常多的疼痛問題。
非常推薦大家看這本書,啊如果你有看不懂的,也可以在我的電子報上回信給我,我很樂意幫你找答案。
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,我每週二都有一個電子報,專門分享有關40歲後男女的健康改善、肌力訓練等問題。
也分享我透過自媒體,獲取被動收入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