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丸玩運動
0
  • 登入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YOUTUBE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阿丸玩運動
  • 關於我
  • 線上課程
  • 文章
  • YOUTUBE
  • 每週電子報
  • 聯絡我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40歲後的核心訓練 (2)
    • 訓練教學
    • 核心知識與方法 (2)
  • 40歲後的肌力訓練 (33)
    • 銀髮族 (1)
    • 中壯年族群 (15)
    • 孕婦及產後媽媽
  • 教學經驗&學習心得 (9)
    • 教學經驗分享 (2)
    • 學習心得 (4)
    • 會員故事
  • 丸子的真心推薦 (19)
    • 產品&書籍推薦 (2)
    • 教練推薦 (2)
    • 健身房推薦
  • 自媒體經營與學習 (9)
    • 1000天的自媒體之路
    • 國內外自媒體學習 (1)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肌力與體能教練,該具備哪些能力與態度?-80歲傳奇人物Dr.Mike Stone ,競技運動科學之演變及展望專題演講

肌力與體能教練,該具備哪些能力與態度?-80歲傳奇人物Dr.Mike Stone ,競技運動科學之演變及展望專題演講

2025 Aug 04 學習心得
內容目錄
  1. ▋運動科學,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學問
  2. ▋運動員要的是真正支持,不只是研究的實驗品
  3. ▋好的肌力與體能教練,必須走進重訓室與賽場
    1. 小故事|跟著選手吃早餐的肌力與體能教練
  4. ▋不只研究與服務,更要改革教練的教育體系
  5. ▋台灣的運動科學,正在走在正確的路上
  6. ▋教練最重要的學習:永遠別以為自己什麼都懂
  7. ▋我的心得

2025/8/2,我參加了「競技運動科學之演變及展望」專題講座。算是我認為非常物超所值的講座。

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我報名這個講座?我又不教運動員。

因為,多數一般人接觸到的訓練知識,很多都是從競技運動的研究開始。所以,知道現在運動科學在做什麼,對於我自己的教學提升,會有一定的幫助。

 

講座邀請肌力與體能界的大師Dr. Mike Stone、Dr. Meg Stone、何立安老師、黃啟煌執行長跟江杰穎老師。如果你想看其他人的演講重點,後續會放到我的網站上。

 

▋運動科學,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學問

Dr. Mike Stone,被譽為「力量與體能科學教父」。發表超過 260 篇期刊論文與書籍章節,並共同撰寫多本專業教科書。

 

基本上,我身邊多數的教練,都讀過他的書,沒人不認識這位傳奇人物。而今天,我有幸在台灣可以看到他本人,跟他太太Dr. Meg Stone(也是強到掉下巴的阿嬤)。

 

簡直就是賺爛。

 

Mike Stone教授,從美國開始,一路到蘇格蘭、英國、再回到美國奧林匹克訓練中心擔任要職。這一路上,他不只是累積發表論文,也不斷在思考並實踐:「什麼才是真正對運動員有幫助的『運動科學』?」

 

在他剛到蘇格蘭執教時,發生一件改變他思考的事。他在一場跟50幾位國家教練的會議上,討論如何用運動科學,提升運動員的表現時,他直接被第一線的教練質疑:

 

「你們偶爾來收集我們選手的數據,然後,你們其他時間都在做什麼?」

「對啊~你們做那些研究報告,對我們有什麼幫助?」

「我們為什麼要配合你們做研究?」

 

如果是一般人,聽到這些質疑,可能會想要爲自己「極力辯護」。但卻讓Dr. Mike Stone重新反省思考,身為運動科學家的使命,以及應該做的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▋運動員要的是真正支持,不只是研究的實驗品

運動員不是研究對象,而是每天用生命拼搏的人。

 

Dr. Stone 指出,運科人員有責任理解,教練與選手的壓力與目標——不只是協助訓練,更要提供心理與生理上的支持。

這個過程不能只靠紙上談兵,而是要深入訓練現場。

 

Dr. Stone 和他的團隊,推動一種實務導向的教育方式:學生不只要懂理論,更要學會帶運動員、監測數據、寫訓練計畫、與教練溝通。

其實也就是,「肌力與體能教練」這個角色要做的事。

 

這種訓練模式,讓他們在ETSU(東田納西州立大學)培養出被各國競技系統認可的運科人才。

 

以前,這些科學的「數據分析」,很少被「轉譯」給教學現場的運動代表隊教練或選手知道。可能是收集完運動員的數據,做成研究論文,變成一篇篇的研究期刊發表。

然後,常常就沒然後了…。

 

以至於,許多第一線的教練,會認為這些運動科學「沒有幫助」。選手也不知道,做這些檢測,到底對他們的運動表現可以改善什麼。

但,這些問題,正在被改變。

 

「我們可以透過數據分析,告訴教練,這位選手今天的狀況,可能不適合練太多。即便選手自己本人覺得沒問題,但他的數字告訴我們,今天他的身體狀況,硬練可能會有受傷風險。」

「我們可以透過檢測,看到頂尖選手的發力方式。我們可以透過肌力訓練計畫,將同樣的能力,複製給其他選手,提升其他人的運動表現。」

「身為肌力與體能教練,也同時身為一位運動科學人員,我們的使命,就是要學會『轉譯』這些數據資料給代表隊的教練,作為訓練時的參考。讓這些數字是真的有用。」

「同時,我們也必須學會,設計運動員的訓練計劃跟課表,也要知道怎麼執行這些動作,幫助運動員,真正提升他們的在運動場上的表現。」

 

這些東西,不是只能用在頂尖選手上。也可以被應用到一般人的訓練計劃中。

 

事實上,台灣有許多非常認真且厲害的教練,正在用這些科學化的訓練方式,幫助更多人有系統及有效率,改善身體健康跟能力。

 

 

 

▋好的肌力與體能教練,必須走進重訓室與賽場

 

「如果你要被信任,你必須出現在場邊,而不是只待在研究室。」Dr. Stone說

 

他跟著選手進重訓房、測氣體、做體脂、監測恢復狀況。

「我們不能只在比賽或是檢測那天出現,我們應該跟教練一樣,天天都在場上。」這種「與選手站在一起」的精神,不只是一種態度,更是專業的表現。

 

他也分享許多他在數十年的教學經驗,是如何去評估跟監測每一個選手的狀態。

例如:如何用數據監控選手的疲勞程度、如何做測試了解選手的力量表現、如何讓研究貼近實戰場域、甚至包括心理、營養的各種自我回饋量表…。

 

——這些都是要人在「現場」,才能做到。

 

小故事|跟著選手吃早餐的肌力與體能教練

 

舉辦這次講座的江杰穎老師,他也是Stone教授的學生。我在大學就認識江老師,因為他是我第一張AFAA重訓證照的教官之一(真的超久)。

 

某次,我在國體大後門的早餐店吃早餐時,看到他出現在早餐店門口。我記得是早上6:30~7:00左右。

我以為他是自己來吃早餐,沒想到,後來陸陸續續來了一群學生,老師跟著他們一起點了一些早餐,就開始坐下來,討論營養相關的話題。

 

(抱歉我偷聽了別人的聊天….)

 

這件事,讓我對這個老師的印象至少再加上100分。他是真的把Mike Stone的教育哲學,實際帶回到台灣的場域中。

只能說,如果你想當江老師的學生,早睡早起是基本款。

 

 

▋不只研究與服務,更要改革教練的教育體系

 

Dr. Stone 與妻子共同在 ETSU ,建立了世界頂尖的運動科學系統,融合教育、研究與實務服務。

 

他們相信:要提升整個競技運動環境,不能只改變選手,而是要從「教練教育」做起。教練如何讓運動科學,可以真實應用在場上,而不是淪為一篇篇的研究論文,是他們一直在努力追求並實踐的目標。

 

聽到這邊,我自己是有很多感觸。如果我一直待在學校搞研究,就算考到博士,我可能還是不會知道,真實世界的人,真正需要的訓練,跟想要改善的問題是什麼。

 

而因為有實際的教學經驗,我才會知道我遇到什麼問題。這些問題,是否可以透過研究,去找到解決或改善方法?

我認為,能找出問題、解決問題的研究,才是做研究的真正目的。

 

▋台灣的運動科學,正在走在正確的路上

 

Dr. Stone 這次是第五次來台。他很肯定地說,從2012年到現在,他親眼看到台灣在運動科學領域的進步。他認為,我們的國家運科中心的設備與系統,已經不輸世界級的運動科學中心。

 

Dr. Stone還用ChatGPT模擬查詢,用他自己設定的參數,排出全世界在運動科學研究領域,前五名的學校。榜上大都是美國、歐洲及澳洲的學校。


「我不知道為什麼台灣沒有在這上面,你們應該要排在這裡面的其中一個位置。台灣絕對有能力,排在這個名單上。你們只需要下定決心,全力以赴。」他說。

聽到這句話,我是很感動的。

 

不用因為別人看起來很厲害,就自認菲薄,一直批評自己。不如把批評自己的時間,用來跨出去學習,讓自己跟上世界的腳步。

不管現在是在什麼階段,只要一直前進,有一天,就看到你想看的風景。

 

 

 

▋教練最重要的學習:永遠別以為自己什麼都懂


在演講的尾聲,有人問Dr. Stone,他人生中遇過最糟糕的事是什麼?

 

「我做過的蠢事還蠻多的,但最糟糕的,是我以為自己什麼都懂。」他說

 

Dr.Stone 已經80多歲,仍在每天學習。

他提醒所有人,不要因為年資或過去經驗,就停止學習,或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。運動科學、選手的變化、社會的改變,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值得學習。

 

如果你真的不想犯錯,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謙虛,不斷學習。

 

▋我的心得

 

雖然這個講座,主題都是環繞在「競技運動」上。但其實,也可以套用在一般人的訓練上。

當天的講座,有幾個讓我驚艷的點,讓我覺得,台灣的運動圈,已經走在改變的道路上。講座來了很多位醫師,運動醫學的、骨科、復健科…,身為已經忙到爆炸的醫師,他們還願意抽空來聽這場講座。

 

我認為,醫生跟教練之間的關係,已經從以前的「互斥」,到現在是積極的互相合作。


有越來越多醫生,願意身體力行,從事肌力訓練,甚至推廣肌力訓練。身為教練,我們也應該跟醫生有更多的對話,了解可以怎麼跟醫生配合,幫助那些受傷的運動員或是一般民眾,更快速的回到正常生活中。

 

第二個讓我驚艷的,是當天的QA環節。幾乎是每個人拿起麥克風,很流暢的用英文發問。

 

我說的流暢,是真的流暢。有個可能是江老師的學生,本來是用中文發問,被老師直接要求:「講英文!」這件事讓我感受到極大的震撼。

 

現在國體大的學生,早就不是過去,只會運動不會唸書的小朋友。是可以在這種上百人的場面,還能用英文侃侃而談的運科專家。


如果你想成為國體大的一員,不只是身體素質要好,你的頭腦也要不簡單才行。
至於我,當天還是很俗辣的用中文發問。

 

第三個感動的,跟講座無關。是我看到國體大的建築,一直在更新。當天的場地,二樓也還有工程在進行。

 

沒在開玩笑,每次回去,都會看到一些新的改變。相信跟我同屆的同學跟學長姐,都會為我們學校的改變,感到不可思議。

 

國體大的廁所,已經變成跟星級飯店一樣的高級。

國際會議廳,講台上的「NTSU」字樣,三個超大的投影布幕,都讓我知道,這間學校,是不斷在進步。(希望我有一天會站上去)

 

作為這個學校曾經的一份子,我感到很光榮。希望這個光榮,可以一直被延續下去。

 

 

 

至於我,則是對於我現在要做的事情,有更「明確」的方向。

 

我的目標很簡單,就是把這些知識、訓練方法,用很簡單很白話的方式,分享給一般人知道。並且,讓我自己的訓練系統,可以更輕易的被複製學習。

 

我相信每個人都是運動員,不管你愛不愛運動,你每天都要做上百種不同的動作。

而肌力與體能教練,是要幫助你的身體,可以做出任何你想要的動作表現,做得更有效率,更輕鬆寫意,過上你想要的人生。

 

所以,持續教學,持續學習,持續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,就是身為教練,唯一要做的事。

對了,還有持續把這些資訊分享出去,也是教練可以做的事。

 

如果你也想聽聽這場講座其他講者的重點,我會陸續整理分享,歡迎鎖定我網站或電子報。

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0則留言

    相關文章

    如何吸引長輩做運動及訓練?加入一點遊戲吧!

    • 2020 Sep 15

    預防慢性疼痛,你可以這樣做!

    • 2020 May 18

    核心訓練的100個問:沒核心力量會怎樣?

    • 2024 Dec 27

    好書推薦:放棄減肥,我瘦了30公斤,變瘦是一種生活方式

    • 2024 Dec 14

    銀髮族肌力訓練,94歲奶奶的私人教練課,我學到這些事...

    • 2023 Nov 05

    掌握壺鈴8大關鍵動作,讓你的壺鈴訓練更有效率!書籍推薦:壺鈴重訓解剖全書。

    《壺鈴重訓解剖全書》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「舉壺鈴」的書,它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壺鈴訓練指南。 讓你真正理解壺鈴的訓練原理、動作細節、肌肉啟動機制。

    • 2025 Mar 07

    關於丸子教練

    • 關於我
    • 線上課程

    課程資訊

    • 退費政策
    • 使用條款
    • 隱私權保護政策

    聯絡我們

    • Email: afish1019@wcoach.org
    • 公司名稱: 阿丸玩運動有限公司
    • 統編: 60756259
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COPYRIGHT© 阿丸玩運動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